肉機械のパーツ収納

雑記(中国語)

格子的表现论(1)——什么是格子

中文语境中关于漫画格子的研究,以笔者观察主要的中文资料来源于夏目房之介《日本漫画为什么有趣》(1997)与麦克劳德《理解漫画》(原版初版1993)。同时从例如黄雅萌老师的《从空间到时间——试论画格在漫画时空结构中的作用》*1中可以看到的,外文资料也更多来源于英文。日语与英语的漫画表现论的研究在视角上有很大的差异,虽然中文的创作者和读者使用、阅读更多的是日式的漫画,然而由于语言原因,21实际的日语漫画表现论却没有被引入中文环境。因此本文旨在将日本关于格子的表现论研究的新旧要点整理出来,提供更多更新的视角。(笔者的构想是空间、时间、构成三篇,但是假期短暂只能写空间,后面写不写我也不知道。)

虽然漫画表现论在日本似乎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2,但作为涉及到格子本体论的研究,《日本漫画为什么有趣》(实际上基本复读了夏目在1995年『マンガの読み方』中的几篇关于格子的文章)可以作为一个到达点,同时也可以看作是中文语境中的一个起点,因此首先来回顾一下夏目的观点。

经典漫画表现论

不管在《日本漫画为什么有趣》还是『マンガの読み方』中,夏目都没有明确地定义“格子”,而是做了一个“去掉格子会怎样呢“地实验,来说明格子作为叙事工具的时空间分节的功能(用“分割”也不错,但是分“节”其实强调了这样一个意思:一个格子成为一个小节,或者我们常说的“时空切片”)。*3在此基础上,构成一个序列的格子们的位置关系、大小变化会通过对视线的引导(移动和滞留)来产生叙事节奏和演出效果(压缩和开放)。

夏目房之介「コマの基本原理を読み解く」『マンガの読み方』pp.169

夏目也考察了少女漫画中更多样的表现形式,如“无框格“(枠なしコマ)、像动画赛璐珞似的“重叠式格子”以及制造微妙时空效果的“间白”。同时他也指出,这些形式是弱化、解除已形成的传统的分格法来实现的。*4

夏目房之介「コマの基本原理を読み解く」『マンガの読み方』pp.181

显然,夏目在确定格子的实体——在页面(用术语说就是纸面空间)上,到底实际上什么样的东西或者什么范围是格子——的时候遇到了困难。然而我们从他的表述(例如“去掉格子会怎么样”、“无框格”)中可以得知,对他来说框(线)是格子的决定性要素,“无框格”的意思就是这个格子有框但隐藏起来了而已。

“重叠式格子”或者说图层结构的确是一种很直观合理的解释,不过如果我们从一个理论构筑者的角度去揣测,会发现假如不用多个图层而是一个平面上去考察少女漫画中的复杂画面,“以框线为基础的格子”理论将无法适用——对于夹在有框格之间的“无框格”可以说“框虽然没有画出来,但我们都知道都可以想象到这里有框”,但是对于少女漫画的复杂画面,我们无法再去想象一个不存在的框。换句话说,图层结构是夏目的唯一选择。

在格子的时序问题上,夏目对诸如格子的“压缩和开放”的说明都“不言自明”地基于格子的时序是线性的——可以排成一列的——这一前提上。对于少女漫画的重叠和大面积间白,夏目敏锐却也含糊地描述为对时序的超越、浮游感。

到这里可以小结一下夏目的表现论:

  • 格子与“框线”是密不可分的(暂且称其为框线本位的格子,或者框线的特权化)
  • 格子的时序是线性的
  • 无法确实地解释少女漫画的复杂情况

从夏目没有明言格子和框线的关系,以及少女漫画形式弱化传统分格法的描述来看,他确实意识到了异常,但受缚于或许是潜意识中的框线本位的格子定义,而无法做出更进一步的解释。具体来说,框线本位的格子与线性时序是融洽的,但是少女漫画中重叠的图像与框线本位是不相容的,于是只好将它抛向另一个维度(图层)中,称之为“超越”了线性时间。

《理解漫画》的情况也是差不多的,甚至因为欧美缺少“少女漫画”式的表现形式,框线本位这一点更加的坚固。(不过《理解漫画》中稍微提到了“异时同图”问题,在上世纪日本也同样有被讨论,但鉴于其所占篇幅很小,推测对中文语境影响较小,放在后面介绍。)框线本位和线性时序作为漫画的基础特征,在大部分漫画中都是没有问题的,就像是经典物理,是大部分人的认知方式,也是漫画格子表现论的起点。*5

Frame

漫画作为叙事形式,我们暂且假定时空间分节是存在的,不妨称之为“形式上的格子”。格子本体论的问题在于,“形式上的格子”在页面上所对应的实体是什么?或者说,怎么样的画面元素可以产生一个“形式上的格子”?无论是中文还是日语,“格子”这个词在字面上描述的正是”框“,(或许是因为早期漫画中框和形式上的格子确实是对应的而产生了这个称呼,)所以在寻找这个实体时,很容易掉入”框“这一形象的陷阱中。

伊藤剛在《手冢已死》(2005)中提出了“frame的不确定性”打开了突破口。这一概念并非直接针对格子提出,而是意在讨论漫画的“真实性”如何成立时,批判竹内长武的“同一化技法”。简单来说,竹内将格子看作电影的镜头,考察类似主观视点、正反打等的格与格连接方式,从读者与角色的“同一化”中得到漫画的真实性。虽然问题意识完全不同,但竹内理论暗含的前提——其对格子的理解显然同样符合上一节中的特征,是无法适用于少女漫画的。

伊藤剛顺势也借用了电影中的“frame”一词,描述读者选择观看的一个“画面”。*6frame处于一种不确定的状态,它可以附着于格子上(注:伊藤书中用的是“格子”,以本文观点来看并不严谨),也可以附着在整个页面上。*7换句话说,读者可能观看某个格子,也可能观看整个页面。当读者严格的观看每一个格子时,“电影性的真实性”才可能成立;而在少女漫画的表现形式中,frame附着在页面上,产生“文学性的真实性”。

回到“格子”问题上,“frame的不确定性”最重要的实际上是重新审视的读者阅读漫画的方式并发现了漫画的主观性,也就是“格子”的相对性——用本文的话语说,frame=读者观看的画面并不一定固定在框线上,当框线以外的某个范围成为frame时,它就有“可能”成为“形式上的格子”。

“frame的不确定性”作为一个初步的理论同时也留下了很多的问题。frame和形式上的格子是否可以等同?frame为什么限定于框线与页面两者之一?(例如,对于夏目所说的“无框格”,frame不附着于框线但也不会因而极端地扩张到页面上。又例如,三輪健太朗给出了一个frame附着于框内的画面元素上的例子。*8)而在这些问题之前,首先frame并没有得到明确的定义。当我们谈及“frame附着于OO”时,似乎又产生了一个形式如何对应于实体的难题。

时间分节的Frame

在新旧概念交错不定的状况下,是时候从更确切的“形式上的格子”开始重新考量了。野田謙介在『マンガにおけるフレームの複数性と同時性についてーーコマと時間をめぐる試論(一)』(2014)中,从“异时同图”入手建立了时间分节意义上的格子与frame的明确定义。

读过《理解漫画》的朋友一定对下面的图不陌生,这就是所谓“异时同图”的一个案例——在同一个图(这里指框)中,不同时间点发生的事件“同时”被呈现出来。*9当然,这里使用“同时”并不严谨,但这种自然而然的表述恰恰表明了我们习惯了把一张图,看作是一个具有同时性的瞬间,然而在漫画中常常不是这样。

麦克劳德《理解漫画》pp.95

野田提出,“frame是把复数个瞬间(注:瞬间是时间点还是一种短的时间段是另一个话题,野田采用了后者)衔接在一起的舞台”。*10换句话说,frame是时间的分节。当读者阅读上面的图时,自然而然地用假想的frame将各个人物、台词进行了分节。借此野田接着提出了“下位格子集合”的概念,即在上例的框中被frame切分的各个部分成为了“下位格子”。而向上,诸如漫画的每一段都可以叫做“上位格子”。(野田为了给出一种漫画阅读顺序的规则花了好几页提出“上位格子”,说实话太小题大做了,学过数据结构的中学生都能一眼看出来这种规则…)

野田的理论确实更加明确了,但其关键的两个特征,集合结构与时间视角有很大的限制。“上位格子”与“下位格子”是以“格子”为基准,形成的一个层级的层层“包含”的集合结构。这样的结构要求封闭的格子,即使是下图这样非常常见简单的情形都会让其很难处理,更不用说少女漫画了。同时集合结构实际上意味着线性的阅读顺序。野田对框线的特权化有着很准确的诊断,但其理论却仍然以框线为基础着实有点弄巧成拙的意味。

御茶漬海苔「時計仕掛けの少女」『レモンピール』Vol.41 pp.110

野田的frame是定义于时间分节上的,但这与frame原本的含义相去甚远。frame是读者选取观看的画面,也就是空间的——至少应该包含空间属性。或许有朋友会说,时间分节之后就在页面上形成了对应的空间的分节呀?这里必须注意的是先后的问题:时间分节要求读者阅读了台词、观看并“理解”了画之后才能形成,但是在那之前需要某种空间的分节,否则读者将无法决定阅读的顺序或者范围。基于时间分节的frame实际上隐秘地转移了问题。

作为潜在注意单位的frame和作为结果的格子

关于格子本体论的研究并不多,虽然伊藤在『多段階フレーム試論』(2017)中参考上述野田的结构将自己的frame扩展到了下至框线内的画面元素上至纸面的多个层级,*11但集合结构的问题同样存在,因此不再做介绍。至此我们可以整理一下需要解决的问题(题设)了。

  • 假定“形式上的格子”必定存在
    • 假设frame是(至少包含)先于阅读的空间分节
      • 先求frame
      • 假设格子是“形式上的格子”的实体
        • 根据frame定义,求格子

接下来简单介绍笔者写的『マンガ表現の連続的空間』(2021),并非正式论文,非常粗糙,仅供参考。*12

笔者从认知科学角度由下至上地尝试还原漫画阅读的过程,比较详细地考察了各类框线和无框线情况下画面元素被看作独立画面的可能性,包含格式塔的知觉封闭性产生的对图形或框线的补全从而与周围其他的图形相分离,也包括透视不同但被并置的2个人物会被认为是两个不同空间,甚至包含下图这样难以找到实例的表现方式。这种图形与图形的分离程度被称为“空间的不连续性”,它描述的是纸面上的一个特征图谱。

接着认知心理学的“注意”(attention)被引入,在不均匀的纸面空间上,会出现容易被注意的范围和不容易注意的范围(一种连续的度量,范围也是不定形的,笔者称之为“注意单位”),他们无穷无尽的散布在纸面之上,和物体检测和segmentation的结果类似,但并不限于固定的物体类型。空间分节一定程度上已经在此完成。(事实上,这里的“空间”已经和最初的“空间分节”中的“空间”不同了。原本的“空间”更注重于故事世界的物理空间的分节,但如果考虑少女漫画表现的心理空间以及frame所关注的阅读过程中视线所经历的空间,“空间分节”的含义必须被扩展。)

Shaunak Halbe. Object Detection and Instance Segmentation: A detailed overview (https://medium.com/swlh/object-detection-and-instance-segmentation-a-detailed-overview-94ca109274f2)

在内源性的阅读规则的前提下,这些注意单位像是宇宙中的星体一般,对游走的视线产生外源性的引力。在内外的张力下,视线进行有序又可能跳脱的移动。这种结构摆脱了野田和伊藤的集合结构无法被跨越的问题,也突破了经典理论中的线性阅读顺序。如果假定frame仅仅是空间分节,那无妨定义为注意单位;如果假定frame需要是作为语义、构图理解对象的一个完整画面,那么它可能需要在这个阶段的视线运动中,对注意单位(一种假定的frame)进行整合得以完成。

无论如何,那些在这个动态过程中建立,并被确定下来的frame,就可以定义为格子。

生活中的“格子”

即使笔者的模型是合理的,这样一个“格子”真的能够被使用吗?frame打开了主观性的大门,这一思路、工具能够帮助我们观察自己阅读少女漫画的主观表现的方式,门当户对。但是我们在追寻的格子的实体,隐隐要求的是一种与他人能够互通的客观性。实际上我们并不会指着少女漫画中的一团花里胡哨说“那个格子”,即使基于frame从主观上明确定义了格子,也起不到任何帮助,因为那是主观的。再者从理解漫画表现原理的角度来说,在知道视线如何在注意单位间游走之后,还有必要定义一个“格子”吗?(事实上笔者的原文并没有想定义格子,不如说是在消解格子。)

“格子”就该是模糊的,就和生活中的很多词汇(比如“秃子”)一样,是无数主观相互连接而成的网络中诞生的意识,它是活着的。

*1:黄雅萌《从空间到时间——试论画格在漫画时空结构中的作用》的大摘要 https://zhuanlan.zhihu.com/p/29899686

*2:竹内长武《漫画表现论的谱系》Homura译 https://www.douban.com/note/757807647

*3:夏目房之介《日本漫画为什么有趣》pp.129;夏目房之介「コマの基本原理を読み解く」『マンガの読み方』pp.169

*4:夏目房之介《日本漫画为什么有趣》pp.159

*5:其实我很想用另一个比喻,但想了想可能更难懂,所以写在这里。框线是肉体,格子是人,我们无法肯定地认为人必须要有肉体,但是又很难去想象并定义没有肉体的人。

*6:引用岩下朋世的一个概括。岩下朋世 『少女マンガの表現機構』 pp.41

*7:伊藤剛テヅカ・イズ・デッド』pp.200

*8:三輪健太朗 『マンガと映画』 p.278

*9:麦克劳德《理解漫画》pp.95

*10:野田謙介「マンガにおけるフレームの複数性と同時性についてーーコマと時間をめぐる試論(一)」『マンガを「見る」という体験』pp.94

*11:伊藤剛「多段階フレーム試論」『マンガ視覚文化論』

*12:肉機械『マンガ表現の連続的空間』不太严谨的中文版https://nikukikai.hatenablog.jp/entry/2021/09/26/015716 修正后的日文版(只有空间部分) https://nikukikai.hatenablog.com/entry/2021/11/21/144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