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機械のパーツ収納

雑記(中国語)

「」1 MEMO/总结

nikukikai.art

尝试了2件事情:

  • 不是形式和内容统一,而是形式成为内容
  • 不是讲故事启发一些理论,而是讲理论带出一些故事

形式成为内容

这里的形式主要就是漫画,也涉及到了纸媒介和照片,以及最终上传到SNS上的数字图片。要画的主要的主题是确定好的,接着在构思的过程中我会反复问自己,为什么要用漫画来画,为什么要画在或不画在纸上,为什么最后要变成数字的图片发在SNS上?

说到漫画形式成为内容,自然就会想到麦克劳德的《理解漫画》,但直觉告诉我这和我想要的并不一样。比如对一个表现时间的流逝的细长格子,麦克劳德的形象在旁边进行解说的状况。格子的样式和格子内的故事世界叫做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而解说确实可以说是让形式成为了内容。形式总是存在的,问题在于让其前景化成为内容的方式,显然解说是一种最直接简单的方式。可是如果是故事漫画中角色的感情作为内容时,用旁白去描述绝对是一件很蠢的事,相反我们会用形式去表现,这也成为了使用这种形式的意义。

那么当(漫画)形式成为(想要表达的)内容时,用什么去表现它呢?用(画面所描绘的)内容。而“画面内容”又是由形式表现的,所以最终这要求的是,形式和画面内容的一种同构,它们互相表现。具体的说主要是,漫画的时间与角色的成立,和画面描绘的(当然是表象现实世界的)时间与人的自我意识的成立的同构。而结尾,纸媒介作为漫画形式的肉体登场并最终成为数字媒介也与画面内容是同构的。

我喜欢同构的原因是,如果一个结构在A领域成立,也在B领域成立,就给人一种它在A与B之上的更高次的领域也成立的预感,一种窥见真理的wakuwaku感。对作品来说,它让“作品深度”更加立体。画面内容表现的规律与形式的规律之间的照应关系成为了另一个维度的深度,提供了无限的思考空间。干脆如下来表述:

 

一般故事作品的情况:

画面: A → B

    ↑      ↑

形式: P     Q

 

形式内容同构的情况:

画面: A → B

    ↕  ↕  ↕

形式: P → Q

最重要的是中间的双箭头,它代表了两个→之间的关系。

本作极端的将画面与形式完整地对应起来,但也可以是片段的关系。比如可以说,《Perfect Blue》中在不同“现实”间的切镜给观众带来混乱的表现形式,与未麻意识的切换给她自己带来的混乱是对应的,两者蕴含的“右箭头”之间的关联性正是本片最迷人(我)的地方。

反过来最近的《孤独摇滚》创造了很多符号表现值得好评,但又未免有些浅やか。图示的话就像这样:

画面:     A

    ↗  ↑ ↖

形式: P  Q   R

 

先理论后故事

讲故事限制讲理论的情况应该是很普遍的。就近来说《夏日重现》中盘南云老师说事情结束了之后再讨论哲学,结果作者大概是“忘了”,影子也注定被消失来回避这个问题,可以说是最令人失望的作品。像押井那样插入对话的做法虽然很酷,但一是不能形成完整的论述二是和我前面的要求不符。斯皮尔伯格的《AI》不去讲如何从逻辑上得到答案,二是用大部分时间来讲AI物理上寻找放着答案的地方,在AI与追捕者间制造对主题没一点意义的戏剧冲突,可以说非常低级。但也有一些很有参考价值的作品。

  • 勅使河原宏《他人之颜》:看过安部公房脚本的另一作砂之女,他着实擅长精心设计一些装置、舞台来讲述理论,但他人之颜有种生硬感,或者说必然性不够。(记忆有点模糊了可能不准确)
  • 金 敏《Perfect Blue》:完美的融合,用镜头让观众陷入其中,没有比这更有传达力说服力的了吧。但是理论还是比较单纯,很难想象对如果更加复杂的理论还能不能把故事做到这种程度的融合。
  • 伯格曼《假面》:喜欢形式感的镜头,喜欢极其受限的场景,喜欢对故事的弱化。
  • 贝克特《film》:同样作为实验作品其实是和自己的思路最接近的,让形式要素(视点)成为主角,但是本片不如说舍弃了故事。

这样看下来自己想要什么?是一个非常困难的课题:让理论成为主体但不能舍弃故事(情节)同时要相互契合,有精妙的设计但要自然合理,最小化的画面元素设计,要有形式的美感。

尤其对于第一点,理论不应该是依附于故事(情节)而应该是反过来,或者至少处于平等的位置。如果说观看作品的过程其实是一种虚拟现实的体验过程,那么一般的通过故事来揭示理论,也就相当于人(读者或角色)通过经验来得出规律教训来,非常“日常”的过程;而通过理论来带出故事,就相当于人经过思考后再来进行“合理的”行为,总之是更符合我自己的习性的。

同时想尝试的是,漫画(或者画)能否超越作为故事的载体而成为议论文的载体。这也要求了阅读方式的反转,目光不是以顺其自然的步伐滑过格子来形成对应的故事时间,而是局部的反复捉摸——meta的说这也算是本作对漫画时间解构的一个小手段。

除了以上课题之外,还要考虑作为一个让人看的作品,看的乐趣在哪里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唯一一个在逻辑上产生了清晰的灵感的。吸引人的故事是不断在做最小努力的角色的期望与结果之间制造更大的鸿沟,那么理论同样也是可以的。试想科学家们提出的理论模型何尝不是一种试图解释世界的努力,而在新的事实面前又会一再落空,作为“反派”的世界显得愈加深邃强大,而科学家会再次想出更加强大的理论武器去征服它......——不能说很像,只能说和故事的结构完全一致。我时常吐槽各种作品中的科学理论或者黑客攻防情节,像《哥斯拉奇点》或《地球外少男少女》,除非你真的严格写清楚细节,否则永远不会有现实的科学发展过程えもい。回到作品中入伙创作理论的问题上答案显而易见了:让角色对面对的事实抱有一种解释并行为,但新的事实让她不得不再修正自己的想法,反复这一过程直到达到最终真正作者想写的理论。

 

一些具体的点评

以上的大量条件复合在一起过于复杂,并不能线性的进行推导,而是得整体的进行反复尝试。因为形式是作为内容的,并不能先脚本再分镜,很多时候如果要改一下分镜就同时要推翻情节设计。所以在自己的精力限制内,只能勉强达到了现在的设计。

比如像第一页是最无关紧要的,其实是沿用了之前版本的画,改了最后一格,于是放在整个漫画里看起来格格不入,但着实懒得重画了。。。(背景苦手的我好不容易画的舍不得浪费。。。)

 

第二页的上半部分其实是改了相当多版本的。主要是因为感觉,表现醒来用眼镜特写太俗套了,虽然是最有效的,所以想办法减少俗套的感觉。同时更重要的是将视线(的特征)表现出来——saccade,视野的扩大。

第二页的下半也是沿用的,因为感觉这套分镜看上去挺有形式美的。。。

 

第三页,其实相当不满但也没想到更好的办法。分镜上没什么新意,眼镜特写也很俗。。。

 

第四页,虽然还是有点不满但清稿过程中其实对分镜改善了很多,也是从这页开始找到了分镜的感觉。最难的地方是wifi的格子,其他都是肢体语言而这格实在没办法用了wifi的符号,这和前面说的用台词解说也没区别了,很失败。

 

第六页,清稿的时候发现挺像《假面》的镜头,而且画面内涵也正好对上,就干脆致敬一下了,还挺好看()。总的来说这页分镜是最最满意的,视线诱导也正正好,总观整个页面时也有美感。

 

第七页,第一(?)格算是灵机一动,外加想要一种形式美于是画成了这样,其实太难理解了。其实就是想应用一下“frame的不确定性”理论,画在一个框框里但实际上是3个格子。。。有点过分了。最后一个感觉没画好,虽然和后一页结合应该能看出是个什么动态吧。

 

第9,10页,嗯。。。估计看不出是一页纸上有镂空的孔,透过孔看到了前后页面上的画,通过扫描仪扫出来之后就成了这两页的样子。技术问题,没处理好。

 

第11页,还行吧,就是视点有点偏高了(作假了),没办法否则做不到这个构图。

 

第12页,不知道大家看出中间是扫描出来的,装订的线了吗。。?这里尝试了一些感性的表现方式以配合给出剧情线索。这里便是理论顺带故事的体现点了。

 

第13页,是扫描仪上散落着页面的照片。weibo好像压糊了。。。也是技术问题。

 

画完的时候是很绝望的都不知道要不要发,但现在想了想,一般的故事漫画如果修改剧情会让人感觉奇怪(像是否定了故事世界的真实性),但是作为议论文,反复修改甚至重写都是没有问题的,所以以后再说吧。

对于下一话,很显然第一话已经展示了从纸到数字图片的变化,之后自然也将会是一场媒介的旅途,探索每一种媒介的讲述理论的可能性——没人规定一个系列作品要是同一种形式吧。不过在媒介形式必须与画面内容同构的要求下,不知道需要多少时间去构思了。以及因为漫画关注我的朋友之后不一定能看到漫画了(